文本解读|感受经典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读

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经典白话小说《红楼梦》。郭跃辉根据教材“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的要求,从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三个方面分析这篇课文的艺术特点,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请看——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选自明清时期的经典白话小说。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的学习要求;“名著导读”板块的“读书方法指导”部分也要求学生“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手法”。无论是“艺术特点”还是“艺术手法”,都是指作品在艺术创作与审美层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是作家在创作中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本文从这一角度,对该单元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进行分析,为一线教师的备课设计提供帮助。

场面描写

人物的塑造、主题的阐发,常常依托场面描写,这是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需要讲究景、物、人的搭配。经典的场面描写,是作者写作功力的体现。比如,场面中有众多人物,作者既要顾及人物的个性与行为,又要区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还要写出层次感、逻辑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刘姥姥逗笑”的场面,其中出现姓名的人物就有十几个。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者多关注人物在场面中的表现及其性格之间的关系,较少涉及场面描写的顺序和逻辑。

在“刘姥姥逗笑”场面中,作者的描写顺序是先整体上概述众人的表现,然后逐个写湘云、黛玉、宝玉等主要人物的表现,接着写丫鬟婆子等次要人物的表现,最后写整出戏的“幕后导演”凤姐和鸳鸯。其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是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各具情态的笑。这里有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写主要人物的笑时,作者为什么不先从宝玉、贾母等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写起,而先写湘云和黛玉呢?其实,作者在前文已有铺垫: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

写众人大笑的场景,基本上遵循这个座位顺序,但略有调整。首先,贾母这桌的湘云、黛玉、宝钗是亲戚,宝玉是贾母一桌与王夫人一桌的“联结者”,因此先写湘云、黛玉的笑,省写宝钗,继写宝玉、贾母,然后自然过渡到王夫人这一桌。其次,薛姨妈作为王夫人的姐妹,定然不会坐在贾母那桌吃茶,而是坐在王夫人这边,因此作者写完王夫人的笑之后,紧接着写薛姨妈的表现,再写迎探惜三姐妹的表现。最后,“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这句话说明探春、迎春的裙子都被弄脏了,因此才有了下文写丫鬟婆子“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这就是“刘姥姥逗笑”这一场面人物描写先后顺序的内在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已写“先有丫鬟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说明刘姥姥逗笑时,除了薛姨妈,其他人并没有喝茶。那么,湘云“一口茶都喷出来”“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的描写就不太符合情理。笔者查阅脂砚斋评点版本,写的是“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这样写更符合叙述逻辑。

细节描写

精当的细节描写也是小说艺术特点的主要体现。细节可以是一件事物、一个动作、一个神态等,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刻画人物、揭示主旨等多重作用,实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描写。

比如,众人离开潇湘馆,走向紫菱洲蓼溆一带,“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这个奢华富贵的大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此处虽未明说,但根据凤姐的问话“早饭在那里摆”,可推知盒子里装的是早饭。后文接着写:“凤姐儿听说,便回身和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此处“端饭的人”指的就是前文捧盒子的“几个婆子”,但这里未再提及盒子。众人坐好准备开饭,“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这里盒子再次出现,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再如,文中写人物说话时的状态,“道”字之前多次出现“笑”字,如“贾母便笑道”“刘姥姥笑道”“鸳鸯笑道”等。除了“笑道”,文中还出现两处“叹道”,且均由刘姥姥发出。第一处“叹”发生在鸽子蛋掉在地上后,内容是“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第二处“叹”发生在贾母走后,刘姥姥看着凤姐和李纨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这两处“叹”和全文铺天盖地的“笑”形成某种照应关系。“一两银子”,将贾府的富贵奢侈与庄稼人的贫穷俭朴形成鲜明对照。“礼出大家”,感叹的其实是贾府众人对贾母的尊敬与礼让,刘姥姥由此想到了自己,两个老太太的社会地位、生活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一句“礼出大家”,被凤姐误解为讽刺,于是后文出现两处“忙笑道”。凤姐的“忙笑道”是向刘姥姥解释和表达歉意,刘姥姥的“忙笑道”则体现其精通人情的一面。“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其实就是刘姥姥理解的“礼出大家”。

语言描写

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差异,也有相似之处,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古今用语的区别,逐步提升阅读鉴赏经典白话小说的能力。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仔细老太太说”,意思是“小心老太太说你们”;“吃个老母猪”并非“吃了一口老母猪”之意,而是“吃得像老母猪”;等等。

此外,古代白话小说吸收了诗词语言的优点,甚至直接将诗词用到小说中,产生“有诗为证”的艺术效果。比如,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中出现了三首表现诸葛亮形象的诗;选自《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中白胜挑着酒桶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极大地刺激了渴热交加的众军士。《刘姥姥进大观园》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诗词,但刘姥姥作为“女清客”的一番谑语“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带有打油诗的味道,有必要进行品读。

首先,这个句子虽明白如话,但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平仄相间,极富韵律感,带有民间小调的意味。其次,刘姥姥用了牛和猪两个带有农村生活色彩的意象,自我调侃中透露出农家生活贫苦的特征,但消解了沉重感,风趣而不失生动。最后,从语境上讲,这几句话的意思与实际语境形成某种反差:明明还没开始吃饭,刘姥姥却说自己“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幽默效果马上就产生了。

刘姥姥故意扮丑、逗笑的行为,其实体现出她既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又能够迅速融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虽事先有鸳鸯和凤姐提醒刘姥姥逗笑,但她们并没有教刘姥姥说“老刘,老刘”一番话,这完全是刘姥姥临时想出来的。尽管用语俚俗,但短时间内想出这句“顺口溜”也并非易事。清人陈其泰说刘姥姥“颇知眉眼高低”“亦自善于词令”;姚燮则评价她“既工于逢迎,又工于揣摩”,说她“端的是清客之才”。对此,我们从后文刘姥姥讲“雪下抽柴”“老年得子”的故事以及参与行令的表达中也可以看出。

总之,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既与一般小说有相通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教学这类课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要帮助他们从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把握此类小说的艺术特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文本解读|感受经典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