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0日首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开赛以来,在绿茵场边和网络社区中,一场充满地域特色的语言符号狂欢蓬勃涌动。从“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官方“玩梗”,到“花果山猴王接蟠桃”“楚汉争霸”等“地域梗”的刷屏,这看似零碎的网络“梗文化”,正悄然构筑起一套属于江苏本土足球的“梗基建”。这套基础性符号设施深度参与着球迷身份认同、城市归属感建构、地域文化表达,成为观察当代江苏社会生态的独特窗口。透过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苏超“梗文化”,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地方性语言符号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从“玩梗”消费到“造梗”生产的跃迁,并在这一过程中映射、协商甚至重塑复杂的地域关系、经济生态与文化认同。
“梗”在语言学中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如谐音、双关、比喻等)传递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在苏超中,“梗”往往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例如,“南京盐水鸭大战无锡水蜜桃”这种表述不仅生动形象,还巧妙地将城市文化符号融入其中。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根茎理论”强调语言和文化的非线性、多节点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与传统的树状结构不同,根茎的生长模式是非线性、多方向的,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而是通过不断分叉和连接来扩展。在苏超的“梗文化”传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根茎式的生长路径。例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迅速成为球迷和网民讨论的焦点,随后又衍生出“友谊第十四,第十三是裁判”等变体。这些“梗”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被转发、改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传播网络。每一个新的“梗”都是根茎的一个分叉点,不仅延续了原有“梗”的文化内涵,还通过新的语境和创意生成新的意义。这种传播模式使“梗”能够像植物的根系一样,在不同的土壤中蔓延生长,不断扩展其影响力。
一个“梗”的发展路径,往往表现为“地域洞察—符号提炼—模因传播—仪式固化”。“梗”的传播具有独特的模式和机制,如同交通网络中的节点和枢纽,能够将不同的语言元素、文化符号和社会群体紧密连接起来,类似于语言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传播模式可以用“模因论”进一步阐释。模因(Meme)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它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在人群中传播,类似于生物基因的复制和传播。在“梗”的传播过程中,模因的复制和变异机制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盐水鸭大战水蜜桃”这一“梗”最初是基于南京和无锡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产生的,随着它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这一模因不断被复制和改编,形成了“盐水鸭加糖”“水蜜桃加盐”等多种变体。这些变体不仅保留了原“梗”的核心文化元素,还通过新的语言形式和创意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模因的传播依赖其自身的吸引力和适应性。“梗”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娱乐性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天然具备强大的传播优势,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语境中迅速传播,并通过不断的变异和创新来适应新的传播需求。
从“根茎理论”和“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梗”通过非线性、多方向的传播路径不断扩展其影响力,同时通过模因的复制和变异机制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梗”的产生、传播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苏超中的“梗”大多是基于江苏各地的历史典故、饮食文化、方言差异等元素创造的,例如,徐州与宿迁的比赛被称为“楚汉之争”。“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不仅为苏超赛事增添了趣味性和话题性,还通过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将江苏各地的文化符号和地域特色推向更广泛的受众。这种传播模式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梗文化”的传播与维系高度依赖线上与线下交织的特定“语言场域”。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类短视频直播平台,构成了线上核心阵地。数据显示,抖音平台“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话题播放量突破9亿次,苏超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这些空间是“梗”的孵化器、试验场和放大器。线下,比赛日看台上的齐声呐喊、口号、针对性歌曲(许多歌词本身就是“梗”的集合)、商场大屏的“喊话”、民众日常交流中的谈资,则实现了“梗”的具象化实践与情感共振。线上讨论为线下互动提供素材和脚本,线下的激情与共鸣又反哺线上的二次创作与传播,形成一个符号循环。当网友化身“热梗挖掘机”,将城市间的竞争转化为段子、短视频时,就形成了“线上造梗—线下观赛”的闭环。
“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多元的表达方式、行为模式与情感体验,并与青年网络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当前,基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青年亚文化传播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快速迭代更新。“梗”成为互联网中的喜剧构成要素,涉及小品、相声、脱口秀、短视频等传播形态,缔造着青年群体的文化狂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流量变现”催生了“网红经济”。网红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互联网用户,而“玩梗”最早也是由有影响力的网红发起的。互联网用户网状化的社交结构使各种“梗”在网络中像基因裂变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引发网友纷纷效仿。这种参与式文化推动了“梗文化”的规模性传播。语言在其中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是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说的“文化资本”——熟练掌握并创新运用特定社群“梗”的人,往往能在社群内部获得更高的声望与认同,强化群体的符号边界。
在网络上讨论苏超的人,大多来自江浙沪地区,尤其是江苏。而在以江苏人为主的讨论中,“地域梗”是最容易引起热议的。以抖音和小红书平台上的热门笔记和评论为例,热门内容可以总结为两大类,一是球赛现场和比赛结果,二是“地域梗”。即使是讨论球赛现场或者排名情况,大家也会带上“地域梗”。比如,“苏超十三太保争藩位,无假球,无黑幕,全是仇恨”,就既有对赛事现状的概述,也有对江苏各个城市之间的“历史恩怨”的调侃。这些内部“梗”不仅让江苏省内“打”得热火朝天,还吸引了一部分外省人的好奇和关注。
随着赛事深入开展,苏超热“梗”层出不穷,从“十三太保大乱斗”的创意混剪,到“没有放水假球,都是世代冤仇”的幽默解说,各类原创内容持续引爆社交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让每个观众都成为内容生产者,进一步放大了赛事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文化狂欢”,不仅属于江苏,而且属于整个互联网群体。网友在“玩梗”“造梗”的话语实践中获得归属感与身份认同。
苏超的“梗基建”绝非静态的符号仓库,其生命力在于球迷从“玩梗”的被动消费者向“造梗”的主动生产者的身份跃迁。“造梗”是球迷表达主体性的关键策略。苏超的每一场比赛,都是一场城市 IP的“文化德比”(“德比”表示同一地区的球队或者相邻地区的球队之间的对抗)。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将两千年前刘邦、项羽的交锋复刻于绿茵场;苏州和无锡的“苏南德比”,被球迷调侃为“苏州保住太湖,无锡守住机场”,巧妙化解了现实中的争议;扬州与镇江的“早茶对决”,则把包子与锅盖面的饮食文化较量搬上舞台。球迷通过“造梗”,将地域文化差异转化为可被公开讨论的话题。
目前苏超的相关讨论或许已经成为一场“本地人互相调侃,外地人围观并尝试加入”的热“梗”狂欢。这些幽默热“梗”,承载着江苏人对城市认同的情感投射,让赛事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热“梗”的火爆出圈带来了巨大的文旅热潮,为江苏各类线下景点活动注入活力。例如,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当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盐城结合湿地资源推出“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超2万单;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较平日增长3倍。这种“线上造梗—线下消费”的闭环,让“苏超”成为“体育+文旅”融合的典范。同时,这样的结合模式也延续了比赛带来的热潮,继续为“梗基建”带来持续的新“梗”,保证苏超“梗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苏超“梗文化”的繁荣,深深植根于江苏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强烈的城市认同与微妙的省域“散装”文化、深厚的工商传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多元的方言生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梗”诞生的丰饶符号资源库。苏超的爆火证明,体育赛事可以通过系统性“梗基建”,超越竞技本身,将网络亚文化转化为公共领域的话语生产力。这种语言实践不仅重塑地方认同,而且创造了市民参与城市叙事的新通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视点|从“苏超”火爆看“梗文化”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