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落地时我已经疼得直不起腰,但心里知道,到家了。”
这句话,来自22岁在澳洲留学的小卜。
她的故事,或许正发生在你我身边。
接下来的7天里,小卜陆续辗转了三家不同医院。
超声检查、CT扫描轮番上阵,但诊断始终在“疑似阑尾炎”和“妇科急症”之间反复摇摆。病情没有明确诊断,疼痛却一日比一日剧烈,止痛药几乎不起作用。
终于,在第七天夜里,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国看病。
落地后,她直奔武汉汉口医院。在那里,医生详细问诊、快速安排检查,并召集了多个科室专家会诊,迅速锁定了病因——输卵管扭转伴随不完全性肠梗阻,盆腔粘连及胸膜炎共存。
不到72小时,从入院检查到手术治疗再到术后康复,小卜终于挺过了这一场生死边缘的考验。她在出院时感慨地说:“是祖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不仅仅是一次救治,更是中国医疗体系高效、专业、温暖的一次真实写照。
像小卜的经历,其实并非个案。
不少在澳洲生活的留学生,面对身体不适时,第一反应并不是去医院,而是自己去药房买点药撑一撑。如果是小病,扛一下就好;大病,实在扛不住了,那就“回国治”。
为什么会这样?是澳洲医疗不好吗?其实不然。
澳洲医疗体系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它的特点是流程慢、预约难,尤其对急症的响应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由于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医疗模式的不同,很多中国留学生难以适应本地医疗系统的节奏。
另一方面,澳洲的留学生医保虽然是强制购买的,但在实际使用中,留学生们普遍反馈“不太实用”。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家长选择“曲线救国”—— 回国就医。
但是,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回国看病,你有医保用吗?
这个问题,最近在社交媒体上被讨论得很热。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疑问:孩子常年在国外待着,一年也就回国一两次,还有必要每年交几百块钱的国内医保吗?
国家医保局的回答是:不仅可以交,而且很有必要交!
并对大家最关心的几大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
也就是说,如果您在境外期间没有参加国内医保,回国定居后一旦生病,再参保就需要等待3个月以上,才能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为了您回国后看病报销不受影响,即使人在境外,也千万不要忘了按时参加国内医保。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对居民医保连续参保人员和基金零报销人员分别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内参保或中断缴费人员再参保的待遇等待期进行了明确,并为修复变动待遇等待期提供了途径。
根据《指导意见》,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内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参保后固定待遇等待期3个月;其中,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原则上在固定待遇等待期基础上增加变动待遇等待期1个月。连续断缴4年及以上的,修复后固定待遇等待期和变动待遇等待期之和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
有,而且激励很实在!自2025年起,一是对当年基金零报销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次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二是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可适当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同时,如果一年内同时满足上述两项条件,提高的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是可以累加计算的。以山东省标准为例,相应提高的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累加起来将达到6000元。
医保局对此已经明确回应:居民医保不涉及劳动关系,不影响学生身份,也不会影响落户、就业、应届生认定等问题。
此外,多个地方医保局也强调,留学生可通过家人代缴,或线上平台缴纳,手续非常简单。
其实,小卜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身在海外,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面临健康风险。很多时候,国内的医疗体系和医保政策,仍然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每年几百块的医保费用,换来的是:回国时不再焦虑看病贵、看病难,不再纠结是否值得去医院,也不再担心因为断保耽误治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中国留学生剧痛7天在澳寻医无果! 回武汉72小时成功获救! 国家医保局提醒: 不要忘记续缴国内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