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语文课程内容,并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体现了对加强学科间关联的重视。笔者认为,“跨学科学习”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综合性特点,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综合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有机综合及运用,侧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整体发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则在此基础上,联结不同学科、打通课堂内外,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思维方式,通过实践性语文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让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迈进,实现“信息获取—知识运用—智慧生成”的逐级进阶。笔者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跨学科学习教学尝试,本文分享一些经验与心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认为,跨学科学习中学科间的关系应该是“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扎实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主动跨界,立足于某一学科去实现跨越,既可引导学科教学的纵深发展,又可引导学科教学扩展视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应以课文内容、语文核心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为前提和基础,通过渗透与融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结,而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教师应始终立足语文学科原点,不能“到处跨、随意跨”。
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单元导语提出:“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其实提示了跨学科学习的方向;“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这是从语文学科角度提出教学要求。笔者立足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说明文的文本特质,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为“语文让科学更浪漫”。
筛选提炼信息,获得科学知识。说明文阅读的方法之一是筛选提炼主要信息,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初读文本,讨论在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内容要点,说说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物候学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等。学生通过筛选、提炼与梳理主要信息,可以明白课文阐述的事理。这就做到了立足语文学科“阅读与理解”的原点,获得物候学知识。
品味文本语言,体会科学精神。作为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表达不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也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比如,在运用数字方面,“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中的“九天”是确数,而“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中的“若干天”则是概数。学生通过比较句子,明白了通过观察能明确表达的事实用确数,不能精确表达的事实用概数,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又如,在运用限制性的词语方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话中的“许多”值得仔细品味。这个词强调数量多,但不是全部,如果删去它的话,句子意思会变成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通过这样的文本细读,学生可以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科学精神。
跨学科学习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找准学科间的“跨点”,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本,掌握不同的知识技能。
于兴奋点处拓展。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当学生学习了物候学知识,体会到严谨准确的科学精神时,他们会因学有所获而产生兴奋激动的情绪。为了将这种获得感及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笔者设计了拓展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说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候。这个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让科学知识服务于古诗解读,学生在掌握一种新的古诗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课堂上,有个学生非常认真地说:“我以前认为科学知识很枯燥,现在我觉得文学和科学就像双翼,为我们的想象创新插上翅膀。”学生的话令我惊喜,说明他们通过语文学习真正爱上了科学。
于疑难点处融合。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生活、成长在江南地区,他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对每年江南地区梅雨季节的物候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学情,创设“探究江南特有物候——梅雨季”跨学科学习情境,并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收集有关梅雨季节的诗词、谚语,理解并陈述梅雨季节的物候现象,以图文形式制作班级展板。这一任务既能增加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也能够锻炼其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信息整合能力。
任务二:结合物候学、地理学等知识,探究梅雨天气产生的原因,并综合运用所学说明方法,有条理地形成调查报告,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这一任务旨在塑造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运用语文的说明方法阐述物候学、地理学探究结果,打破了学科界限,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剖析问题,用多元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知识迁移内化能力。
任务三:探究江南地区人民在饮食、建筑等方面应对梅雨天的方法,并写一篇说明文,向校园网科普专栏投稿。这一任务重在拓展认知,拉近学习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了解民俗文化与生活智慧,实现书本、自然与社会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一系列任务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形成相互关联、序列化的任务群。学生在一系列任务群驱动下,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思考和探究生活问题,提高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总之,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一种综合、全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主动运用跨学科教学思维,立足本学科原点,找准学科间“跨点”,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协作,切实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者逐渐转变为主动思考者、实践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教法|立足本学科原点 找准学科间“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