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汉字|“河”如何由专称演变为泛指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字最早就是指黄河。那么,它是如何从专指黄河演变为泛指各种河流?其中有怎样的演变动因与机制?请看俞雷的梳理与解读——

“河”本义指黄河。《说文解字》曰:“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后来大小河流都可以称“河”。“河”如何由特指黄河的专称演变为泛指大小河流的类名,由概念域中的下位词演变为上位词?

上古汉语中,下位词丰富而上位词贫乏;中古以后,上位词显著增加。上位化是汉语词汇系统发展史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以“河”词义的发展演变为例,探讨上位化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在战国中晚期以前,“河”都是作为单音词出现,专指黄河。如《左传·闵公二年》:“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这里的“诸河”并非指多条河流,“诸”是“之于”的合音,“诸河”是“之于黄河”。

到了战国中晚期,专名“河”在使用中可以和类名并列出现,临时充当指大河的类名。如《战国策·魏策一》:“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下文中出现了“文山、衡山、天门、庐”等山,可以用类名“山”来概括;而“伊、洛、漳、釜”等河流没有对应的类名来概括,“河”就临时充当类名。

到了西汉,“河”用作指大河的类名用法已经较为稳固。如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山河”与上文的“天下”相对。东汉以后,“河”不仅可以成为大河的类名,而且可以指小河,成为河流的统称了。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罢池陂陀,下属江河。”这里的“河”,颜师古注引文颖曰:“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自此“河”泛指河流的用法就较为常见了。

 二 

本文认为,“河”完成其上位化演变的动因与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词义系统的不平衡性。战国中晚期,专名“河”和类名“山”并列出现,在“河山”组合中临时充当指大河的类名;而到了西汉时期,在“山河”这一组合中,“河”作为类名的用法较为稳固。前一种形式是不平衡的,后一种形式是平衡的。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演化趋势,是“河”上位化演变的一个推动力。

二是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在西汉时期,“河”的词义就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指“大河”的用法。到了东汉,出现了沿用至今的“黄河”一词。虽然原先“河”表示黄河的用法并未消失,但是“河”在西汉时期就扩大为可以指大河的类名,到了东汉时期又继续扩大所指范围,可以指大小河流,在具体使用中可能造成歧义。在表义明晰的要求下,“河”指黄河的专名用法逐渐被双音词“黄河”一词取代。随着双音化进程的推进,“河”表示黄河的专名地位逐渐丧失,词义不断扩大,上位化为指大小河流的类名。

三是认知凸显性。黄河是北方最主要的河流,因此在人们的认知中最具凸显性。人们在交际中需要表示“所有的河流”这样的意思时,不可能列举所有河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典型代表。人们由“个体”到“一般”的联想规律,使“河”从专名演变为类名。

 三 

由于“河”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产生歧义,在汉语复音化、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程度加深、语言表义明晰需求等条件的作用下,专指黄河时就用双音词“黄河”来表示。历史上,黄河曾出现过不少异名,如“大河、浊河”等,但均未得到社会承认而被淘汰,唯独“黄河”得到认可并传承下来。“黄”这一语素的选择,既是人们认知自然的结果,也体现了黄河在汉语母语者认知中最显著的特征。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黄土高原,因河水冲刷并带走大量泥沙而使得水色混浊发黄。在南宋以前,人们主要生活在北方中原地区(今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位于黄河中下游,能见到的河水大多是黄色的。《左传·襄公八年》中就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说明至少从春秋时期起,黄河中下游的水流就已混合着泥沙,呈现出黄色的混浊样貌。“大、浊”等无法体现黄河色黄的典型特征,难以使人与其他河流区别;只有“黄”这一语素最能凸显其特征,能反映人们的认知,与其他河流区别开来,因而“黄河”这一名称保留至今。

当表示黄河的双音词“黄河”使用频率增加后,原先的单音词“河”指黄河的用法就逐渐消失。“河”逐步从表示黄河的专名演变为表示大河的类名,再扩大为表示大小河流的类名,完成其上位化演变过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趣说汉字|“河”如何由专称演变为泛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