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定要远离的6种思维陷阱

电影《少年时代》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小时候的快乐是样东西,拥有了就幸福;长大后的快乐是种心态,明白了就幸福。”

反观我们的生活,会发现有些人活得兴致盎然,未必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有多顺遂,而是他们选择了快乐。哪怕身处逆境,他们也会引导自己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而有些人,却因不当的思维方式,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潭。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快乐,可能是认知不够,落入了思维的陷阱。

以下几个思维误区,越早摒弃,越早拥有“想开”的人生。

沉没成本谬误

沉没成本谬误是认知偏差的常见类型之一,它往往是我们无意识的选择。

“来都来了”是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已经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不舍得就这样放弃,一直坚持错误的决策,再加上一些说不定再坚持就有回报的侥幸心理,就产生了沉没成本谬误。

很多人的家里越来越乱,东西越堆越多,也是因为“买都买了”。堆满房间的旧物、不穿的衣服,觉得“万一以后用得上”,实际再也不会碰。

我们更应该做的,应该是接受“止损是智慧”,放弃错误方向并不等同于失败,而是把资源留给更值得的事。

树立成本意识。在做决策时,应将其与当前决策分开,只考虑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为已投入的沉没成本硬撑,才是更大的浪费。

隧道思维

一位母亲在社交平台看到其他家长分享带孩子弹奏钢琴的视频,心生羡慕。她立即效仿,也带着孩子前往学琴。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孩子对钢琴兴致缺缺,学习效果很差。

她很伤心,也很愤怒: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优秀,自己的孩子却”一点儿也不成器”?

但很快她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感兴趣的更多是绘画,而不是音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不能期待孩子“面面俱到”。

当时的焦虑源于她陷入了”隧道视野”的认知局限——就像身处隧道中,视野被局限在狭小范围内,只能看到局部的对比,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整体图景。

一个人身处隧道时,眼前所能看到的,就只是非常狭窄的视野。视野不宽,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现在怎样,而是将来会怎样。要看到事物的将来,就必须有高远的眼光。

在隧道视野之下,进行不切实际的比较,拿别人的面子对比自己的里子,自然会失落。

凡事多个角度看,方能突破隧道视野的陷阱,打开人生的格局。

选择性过滤

心理学当中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同时呈现给抑郁症患者两个面孔,一个是喜悦的,一个是恐惧悲伤的。抑郁症患者的第一眼注意到的是那个悲伤的面孔,很少去注意带有愉悦的面孔,或者是中性的面孔。

这样一个心理加工倾向在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他们在生活中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注意负性情绪或事件,还会经常回忆一些不愉快的,不好的事情。

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从生活中任意一种情境中挑出消极的信息,反复回味,渐渐,他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消极的。

那种状态下,人就好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这个镜片会过滤掉任何正面的内容。而自己是意识不到这个“过滤流程”的,因此他会觉得一切都是负面的。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摒弃不合理的思维,优化我们的过滤系统,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人生才会有更多的满足感。

夸大情绪

之前盛传过一个段子:身体有点不舒服的时候直接去看医生,不要上网搜症状,但凡一搜,就会觉得自己肯定是没救了。

这是很典型的夸大情绪作祟。

夸大一切的人总是很恐慌,有很强的悲观情绪,总是感到害怕。持续紧张,做事小心翼翼,总是夸大事情的困难或危害的程度。

身体不舒服,就往最坏的处境想,想着想着好像就是真的,陷入深深的绝望,一觉醒来,发现啥事也没有。

其实,事情远没有想的那么糟糕。

面对既定事实,不深陷于内耗,看到负面事件的积极意义,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不过度放大事情的负面效应,也不低估事件的积极方面,才能在挫折面前保持平常心,同时也不丧失信心。

受害者思维

生活中有些人戾气很重,怼天怼地,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习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和社会,唯独忘了,自己才是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莫言的小说《表弟宁赛叶》,就勾勒了这样一个形象。

宁赛叶三十多岁了,不挣钱养家,整日游手好闲。

莫言没帮他介绍工作时,他一肚子怨恨。帮他介绍了工作,他又眼高手低,干不了几天就撂挑子。

他自认为才华不在莫言之下,发表不了作品,是莫言不帮他推荐,是编辑有眼无珠,是文坛黑暗,是自己出身不好,不是文二代……

总之,他过得不好,都是别人的错,是社会的错。

而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受害者思维,限制了他潜能的发挥,阻碍了他的成长。

《论语》有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凡事少推脱,多反省自己,才能摆脱受害者思维,活出自己的力量。

应该思维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提出“应该暴政”的概念。

意思是,有些人对自我和他人应该如何,有着铁一般的坚持,如有违反,他会立即崩溃。

比如一位妈妈陪孩子玩飞盘,飞盘落到了草丛里,孩子因害怕有虫子不敢去捡。

这位妈妈大发雷霆,当众训斥起孩子:“作为一个男子汉,怎么可以这么胆小?这样懦弱,以后能干成什么事?”

孩子既委屈又无助,既不敢去捡,又害怕妈妈持续升温的怒火。

这就是“应该思维”所导致的结果。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大脑中装着太多的‘应该’和‘必须’。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应该”和“必须”,自己都会对自我失望,更何况有着自主意识的他人?

松弛一点,卸下“应该思维”,放自己一马,也放他人一马。

叔本华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有时候,困住我们的未必是现实,而是思维的牢笼。

支配我们喜怒哀乐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人生一定要远离的6种思维陷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