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5年高考作文题,潘涌教授以“积极语用”的语文教育理念进行观察。他认为,今年的五道作文题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体现出极强的思辨性,普遍给考生留出宽广的思考空间,强调“思想力”,凸显“表达力”。请看——
积极语用:2025年高考作文观察新视野
高考作文改革走过了40余年的曲折历程,变得更加开放、多元、自由,蜕去了人格面具和符号化表述,体现出“积极语用”的价值取向,鼓励考生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思想力”和“表达力”。2025年高考已经落幕,几套试卷的作文题目值得我们深深回味、细细咀嚼。作为“积极语用”理念提倡者,笔者在这一理论视野中对2025年高考作文题作简要观察。
弘扬主旋律 坚持正能量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紧扣时代主旋律,弘扬生活正能量。
全国一卷命题者将作文题置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让考生在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中,回味与思考当今和平美好的生活从何处来。这就需要考生走向历史深处,以深沉的历史感来反观现实。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联系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命题者在材料选择上十分用心。第一则材料选自同一张试卷的阅读文本,第二则材料选自艾青名诗《我爱这土地》,这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样的作文材料,让命题的宏大主旨落到实处,引导考生追昔悟今。
北京卷两道大作文题主题积极向上,搭准社会脉搏,同时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从生活中汲取正能量,把握关键概念,表现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要求写议论文,考生要融入属于自己的感性真实体验。“当数字闪耀时”要求写记叙文,每个考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感人故事,只要在考场上冷静思考,往深处挖掘,再增加一些细节叙述,就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
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今年高考作文题也体现出“积极语用”强调的思辨特点。写作呼应主旋律的作文,不是不需要思辨,而是应将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与针对问题或现象而作出的思考、分析、推断演绎结合起来。正如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所说,“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充分展开的过程。可以说,考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启动思维、发出质疑、探索解惑的过程。命题者在材料中留出“启思”之处,以激活考生思维,调动其生活经验与写作资源。
向深处挖掘 体现“思想力”
“积极语用”理念认为,语言表达唯有回归个人主体、回归自我心灵,才可能形成自由而强盛的“思想力”和“表达力”。高考作文题与青少年生活和心理越是贴合,越能使考生更好地进行深度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命意”痕迹越来越淡,引领考生用心“立意”的色彩越来越浓,给了考生很大的思维探索空间。
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借用一位学者以“专”“转”“传”三字概括当下三类文章的观点,引导考生思考: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这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深入考查。“专”“转”“传”三字乍一看很寻常,其实不然。由“专”到“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写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文章写作与观点输出,并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自信。“转”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被大量转发的文章不一定都能传世,传世佳作不一定是“流量爆款”;有的作者随手写的文章走红网络,有的作者有生之年没有看到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广为传播,过世后作品突然被大众认可……种种现象,说明这道作文题具有极大的思考与挖掘的空间,指向对考生“思想力”的重点考查。
书生命华章 激发“表达力”
“积极语用”理念要求凸显理性“表达力”,不断提升内在“思想力”的外显程度。在高考作文领域,“表达力”体现为考生在命题人的自觉引导下进入语境,通过主动、活跃的表达行为,写出启思动情、感染人心的作文。也可以说,“表达力”是考生的语用行为所产生的积极输出效应和特殊审美境界。评论性议论文等特殊文体,还要凸显作者在语境中的存在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说,命题者的语用表达要努力做到精练、准确,尽可能一语中的、不落俗套,使考生审题不出现偏差,同时表达尽量优美,缓解考生紧张情绪,使其以一种愉悦的心情进入自信的写作状态。
今年的全国二卷作文题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青春就是“梦”的年华,青少年的梦之绚烂多彩令人惊叹也令人陶醉。全国二卷围绕“梦的赠予”命题,贴近考生心灵。诗歌是梦境绝佳的呈现形式,命题者精心选择三句古诗入题,“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分别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三首经典古诗,分别表达了对家的思念、梦游镜湖的豪情以及驰骋北方疆场的英雄气概。这样充满诗意的命题材料能够激起考生内心的诗情,他们可以用诗意的语言记载自己的梦、抒发心灵之声,为理性思辨增加感性色彩。
天津卷作文题的命题材料也独具特色。命题者通过辐条、轮毂、车轮、车辆之间的关系来激发考生对个人与集体辩证关系的联想与思考。天津市考试院官网给出的作文题解读中说,这道题“是考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是迈向社会的中国青年最关切的青春大事,能够调动考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积累,激发丰富联想”。“车轮的辐条一根一根,向心辏集,连接起居于中心的轮毂”“辐集而轮运,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滚滚向前”,这样的材料表达,很容易使人想到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共同向前的社会发展态势。这样的题目启发考生正确看待自己、恰当评估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甘心做一根平凡的辐条,投入伟大的事业中;要认准“向心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与价值,和无数个体一同势如破竹向前奋进。
总之,2025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弘扬主旋律、坚持正能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实现主体多元化、体裁多样化,最大程度上拓宽考生思路,为他们的“思想漫游”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他们倾吐胸臆、展示才情,书写生命的美丽华章。
“积极语用”理念以深刻的“思想力”和精彩的“表达力”作为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顺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倡导的语用要求与新时代国家语言能力建设趋势。在“积极语用”理念视域下,高考作文写作重点有三。第一,打开思维闸门,开拓精神空间。比如,对于革命文化类作文材料,要拓展襟怀、放远眼光、提升高度,抒写时代意识、青年责任、爱国担当等。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思想的激流,体现“思想力”,探讨深层内涵。第三,调动各种手段,使文章充满“表达力”和创造性,达到感染人心、启人心智的效果。这些手段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也包括命题立意、结构布局等方面。如果考生具备相关语用能力,那么写作便不是苦思冥想、抓耳挠腮的苦差事,而是充满愉悦甚至激情奔涌的过程。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高考|积极语用:2025年高考作文观察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