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新西兰教育系统迎来了一系列深刻调整——从小学课程难度的“跳级式”提升,到教室设计的彻底转向,从政策资金的重新分配,到国际学生权益的调整……这些变化正悄然影响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
01 ■
课堂深处的变革:小学课程迎来“难度升级”
今年新学期,新西兰小学生们率先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力度”——数学和英语课程双双“变脸”,难度与教学重心的调整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讨论。
数学课程:难度翻倍,达标率骤降,资源适配成难题
新数学课程的“硬核”程度远超旧版。数据显示,在小学最后一年,旧课程下42%的学生能达到预期水平,而新课程的达标率仅为20%,近乎腰斩。
这一变化让一线教育者忧心忡忡。高原学校校长奈杰尔·弗雷特(Nigel Frater)直言,部分内容对低龄学生“过于苛刻”:“比如要求2-3年级学生理解等价分数,但这个阶段的孩子连分数的基本概念都还在摸索,很容易灰心丧气。”
他进一步指出,配套练习册虽被宣传为“解决方案”,但教师若过度依赖,可能让“资源取代课程”,忽视教学本质。
旺加雷中级校长海莉·里德(Hayley Read)则聚焦“资源断层”问题:现有书籍和材料仅针对7-8年级的“达标学生”,而对大量学习落后的孩子来说,“根本找不到适配的支持”。“我们总假设孩子能跟上进度,但现实是,那些落后于实际年龄的学生,也需要对应的资源才能进步。”
尽管挑战重重,马斯特顿道格拉斯公园学校的加雷斯·辛顿(Gareth Sinton)认为,新课程的“高标准”或许并非坏事:“旧课程的严格度确实落后于国际水平,但提升成绩需要时间,不是一句‘必须更好’就能实现的。”
英语课程:告别“图文并茂”,转向“结构化识字”
与数学同步调整的,还有0-6年级英语课程。最新发布的草案明确提出:减少、视频等视觉元素依赖,强化语法、拼写的准确性,并引入“结构化识字”教学法(强调字母发音与解码能力)。
对于这一转变,教育界看法不一。南坎特伯雷教师巴布·柯兰(Barb Curran)肯定了课程的“清晰度”:“它明确了‘教什么’和‘怎么教’,尤其重视口语训练,这对识字能力奠基很重要。”
校长联合会主席莉安·奥特内(Leanne Otene)也表示,学校对这种“从全语言教学到结构化识字”的转型已有准备。
但质疑声同样存在。奥克兰大学副教授亚伦·威尔逊(Aaron Wilson)指出,课程几乎完全摒弃“视觉语言”,过度强调“正确性”,可能让部分教师感到“自主权被削弱”。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这份课程更像“识字教程”,需进一步明确阅读、写作各环节的教学边界。
🔺重要提醒:关于英语课程草案的公众咨询将持续至9月20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反馈。
小学课程的调整,实则是政府“知识丰富”课程改革的第一步。然而,这项被寄予厚望的计划,从推进之初就陷入了“定义不清”的尴尬。
据内部文件披露,尽管小学数学、英语课程已落地,中学课程草案接近完成,但“知识丰富”这一核心概念的定义始终模糊。教育部虽称课程“符合设计原则”,却始终未给出明确解释。
小学教师协会副主席基兰·盖恩斯福德(Kieran Gainsford)直言:“如果连官员都说不清核心概念,学校和教师又该如何落地?”
更棘手的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混乱。内部报告显示,由于缺乏统一框架,治理小组的建议相互矛盾,利益相关者对“mātauranga毛利语”的融入存在分歧,甚至有高级管理人员提议用人工智能整合国际课程内容以加速进度。
校长联合会主席莉安·奥特内(Leanne Otene)形容这一过程如同“在飞机飞行时组装零件”,已发布的课程部分内容“读起来像从其他地方剪切粘贴而来”。
02 ■
校园环境之变:从“开放式”到“灵活单间”的转向工程师
除了课程内容,教室物理空间的设计也成为改革焦点——政府宣布将停止建造无门的开放式教室,转而推广“模块化单单元教室”。
教育部长埃里卡·斯坦福(Erica Stanford)解释,大型开放空间“过于嘈杂、易分心”,而带玻璃推拉门的单间既能满足集中教学需求,又可在需要时打开合并,兼顾灵活性。
但这一决定与实际使用反馈存在矛盾: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NZCER)调查显示,2019年62%的小学教师、2022年49%的中学教师认可开放式环境,认为有助于协作教学;不过,78%的教师也承认,部分学生(尤其是神经多样性儿童)会感到难以适应。
纽兰兹中学校长克里斯·埃尔斯(Chris Els)的观点颇具代表性:“灵活的环境有其价值,但关键是适配学生需求——需要安静时关门,需要协作时开门,没有绝对的好坏。”
03 ■
政策与资金的重构:影响教育生态的“组合拳”
课程与教室之外,一系列政策调整和资金重配正重塑教育生态,涉及出勤、学校管理、国际教育等多个领域。
1. 重拳整治逃学:1.4亿资金强化出勤服务
政府拨款1.4亿新西兰元,计划未来四年将受助学生数量翻倍,通过“数据驱动的案例管理”和“校内服务嵌入”解决长期缺勤问题。重点支持那些社会经济障碍突出、缺勤率高的学校。
2. 特许学校回归:7所开学,52份新申请在路上
2018年被关闭的特许学校今年重返舞台,第一学期已有7所公立私立学校开学。特许学校机构透露,明年将有52份新校申请和2所公立学校转型申请待审,扩张趋势明显。
3. 学校物业管理改革:新实体独立运营
为解决学校“急需教室却迟迟等不到”的困境,政府成立新西兰学校财产局,独立负责校园建设、维护和管理。奥克兰梅西已率先宣布将新建一所可容纳600名学生的小学。
4. Kāhui Ako计划终结:资金转向学习支持
运行11年的Kāhui Ako(学习社区)计划被取消。该计划将学校分组协作,涉及近2000所学校和4000多名教师。政府称,节省的1.18亿将用于残疾儿童学习支持,但反对者担忧这会削弱学校间的合作动力。
5. 国际学生权益调整:工作时长与签证政策放宽
从11月起,符合条件的国际学生每周工作时长从20小时增至25小时,交换生工作权利范围扩大。政府还计划推出6个月短期工作签证,帮助非毕业工签持有者寻找工作,目标是2034年将国际学生人数从2024年的8.37万增至11.9万,年度经济贡献提升至72亿新西兰元。
2025预算解析:25亿投入背后的“加减法则”
今年的教育预算同样释放出强烈信号——四年内将投入25亿新西兰元,但其中约6.14亿来自“表现不佳”项目的资金重配。
资金“加法”:
✔️7200万用于学习支持(新增560名早期干预教师,覆盖4000名儿童);
✔️2.98亿投向课程改革(半数用于数学和英语);
✔️7600万用于标准化阅读、写作和数学测试;
✔️私立学校补贴增加11%,特许学校年度支出翻倍至5700万。
资金“减法”:
✔️终止Kāhui Ako计划,重配3.75亿;
✔️削减教师专业发展资金2800万,转用于数学课程支持;
✔️多个小型教育计划(如Reading Together)资金被缩减。
结语:
从课堂内容到校园空间,从政策框架到资金流向,2025年的新西兰教育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这些变化既承载着提升教育质量的期待,也面临着落地执行的挑战。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而言,理解这些变革的逻辑与影响,或许是帮助孩子适应新时代教育环境的第一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2025年新西兰教育大洗牌,课程难哭一半学生!教室说拆就拆,签证狂放宽… 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