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人陪读妈妈独自带娃压力大?10年1.2万家庭奔赴新西兰!移民局提醒:陪读签这些限制必须了解!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中国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往新西兰求学。根据新西兰移民局数据,从2015年1月到2025年5月,共有23,066份新西兰陪读签证(Guardian of a Student Visitor)申请,其中中国籍家长占12,699份,约占总数的55%。

这条路并非轻松,但背后是一份清晰的教育规划,以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全情投入。

 
01 ■
 
 主动出发   
 为教育做选择  

新西兰陪读签证允许一位家长或法定监护人陪同孩子(17岁以下)在新西兰就学,签证有效期与孩子学生签一致。

许多华人家长正是看中了这一政策所带来的陪伴机会,选择亲自到新西兰支持孩子的成长。

Moris Li 就在2023年7月来到奥克兰,陪儿子在 Kohia Terrace School 读七年级。她说:“这里的教育氛围确实轻松开放,我希望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兴趣。”

虽然需要一人独自承担照顾孩子的日常,但她认为这是一次珍贵的亲子时光。“每天接送、准备饭菜,虽然忙碌,却也让我更懂得孩子的节奏。”

02 ■
 
  节奏转换  
  慢一点,近一点  

来自江苏的Tina Zhang,在儿子进入奥克兰 Botany Downs Secondary College 就读后,决定一同来新西兰陪读。她坦言:“相比国内紧张的学习节奏,这里让孩子有空间去思考,去享受学习。”

Zhang也逐渐适应了新西兰的生活方式:“刚来时语言确实有点挑战,一些英语课程我们不符合免费资格,但这也让我更加努力地自学。”

她本希望参加语言培训班,但考虑到孩子的学费和家庭开支,选择先从日常英文练习做起。“孩子上学时,我就自己听英文广播、看视频,也是一种生活融入。”

 
 
03 ■
 
  陪读家庭  
  并非“富裕标签”  
 

微信群主 Lily Zhang 表示,社会上对陪读家庭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这是一种“有钱人的选择”。而实际情况中,大多数家长都是在有限预算下谨慎决策的。

她建立的陪读家长互助微信群最初为争取签证权益而成立,如今成为信息分享与经验交流的纽带。“大家在异国他乡,互相帮助是最大的安慰。”

她也观察到,有些家庭因长期两地分居产生矛盾,因此她特别鼓励家长间持续沟通、共同参与育儿。“我们选择陪读,是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但也要记得给家庭留空间。”

04 ■
 
 多维考量  
 灵活规划  
 

来自北京的Anna Yang,选择让5岁的儿子在新西兰读小学两年后返回中国。“新西兰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是5岁,国内是7岁,所以这两年既是体验,也是准备。”

她提到,丈夫每两个月会来新西兰团聚,而她和孩子每个假期都会回国。“我们在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平衡夫妻关系与孩子教育的安排。”

她也分享,陪读家庭的费用不可忽视——每年加上生活与学费开支大约在10万至20万纽币之间。因此,每个家庭都需要提前做出合理预算。

 
05 ■
 
 父母成长  
 和孩子同步  

来自河北的Echo Zhang,目前在奥克兰陪女儿读高中。她认为,陪读不仅是陪伴孩子成长,更是家长自我提升的过程。

“虽然暂时不能工作或学习,但我会和先生多沟通,让他也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她说,很多时候,保持联系本身就能给家庭带来稳定感,“就算我们不在同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合拍的育儿搭档。”

她鼓励其他陪读家长:“不要觉得自己只是照顾者,其实我们为家庭创造了新的可能。”

06 ■
 
 陪读签证 
 知多少  

新西兰移民局签证主管 Jock Gilray 表示,陪读签证不等同于工作签或学生签,家长无法凭该签证直接申请工作或读书许可。

但家长可申请签证条件变更(VOC),以合法从事兼职学习或工作。经批准后,家长每天可在上午9:30至下午2:30之间从事相关活动,这样可以确保不会影响主要监护职责。

如果另一位家长希望一同陪读,需额外申请其他类型签证,如旅游签或学生签。

写在最后:这一程,意义非凡

十年来,已有超过1.2万名中国家长申请新西兰陪读签证。他们有的全职照顾孩子,有的兼顾学习、语言和家庭事务,也有的在异国他乡重新审视“陪伴”的含义。

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次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段路,也许不那么容易,但正因为不易,才显得格外珍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新西兰华人陪读妈妈独自带娃压力大?10年1.2万家庭奔赴新西兰!移民局提醒:陪读签这些限制必须了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