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症结 寻求破解之道——高考作文阅卷有感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围绕科技发展对人的影响设题,具体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引导考生思考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此外,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表达越来越简约,设问指向明确,不设太多审题障碍。但从笔者阅卷情况来看,考场写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分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备考策略,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问题描述

一是答非所问。材料给出的问题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有的考生写“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对此我觉得要明辨科技之利弊”,然后围绕“科技是把双刃剑”行文,其实并未正面回答材料问题。有的考生正面回答了问题,之后游离于问题之外,越写越远,比如:“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追求真理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有的考生偷换概念,将材料中的问题替换成“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等自己提出的新问题,然后抛开材料进行分析。

二是有名无实。具体表现为全文空谈“问题”,但未将其具体化,通篇只有问题之名而无问题之实,导致作文空心化。比如,不少考生都提到要敢于提问,善于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全文并没有阐释问题到底是什么,既没有呈现方式,也没有具体事例。

三是重心偏移。有些考生从问题“是什么”的角度论述,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会产生诸如网络成瘾、网络暴力、隐私泄漏等问题;还有考生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表示要勤于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勇于探索。实际上,这道题最佳的论述角度应该是“为什么”,即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少或越来越多的原因。考生并非不能写“是什么”“怎么办”,而是要以充分论述“为什么”为前提,几个方面不宜平分秋色,更不能主次颠倒。

四是情境泛化。材料提问所指并不宽泛,特指发生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的问题,但不少考生的作文没有置于现代科技发展这一大背景中。比如,有的考生按照“忆往昔、看今朝、向未来”的顺序,谈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的考生谈到环境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和平与发展等问题。这与材料中所说的“问题”不在同一范畴。

五是穿靴戴帽。在笔者批阅的高考作文当中,穿靴戴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在开头和结尾点一下题,主体部分却另起炉灶,写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如探讨辩证看问题、实践出真知、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等。另一种表现是在开头结尾或段落起始处加入一些很有文采、与主题貌似相关的词句,实则经不起推敲,缺乏逻辑。

比如,有考生这样写开头:“山不能无泉,花不能无蝶。对于这个问题,吾辈青年当有鸿鹄之志,时代当有远大方向,国家当有伟大方略。”有考生这样写结尾:“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纵使道阻且长,何惧问题漫漫?”还有考生这样写几个分论点的开头:“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敢于发问是向前发展的基础。”“清风徐徐,朝阳烨烨。善于发问是向前发展的推力。”“明星荧荧,皓月朗朗。探索答案是向前发展的源动力。”这些语句可以套用在各类作文中,但实质上与主题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投机取巧的不良文风会对考生的表达能力造成损害。

备考策略

以上是笔者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的具有共性的写作问题。教师可以此作为借鉴,在复习备考阶段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考场写作能力。

一是联系教材训练,明确论述内容。新高考改革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近几年大多数作文试题都可以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就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相呼应,并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类研习任务紧密关联。该任务如下: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仔细审读材料,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研习任务与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同为问答式题目,且都是关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思索。两道题虽内容密切相关,但论述对象和核心概念都不同。从论述对象看,单元研习任务论述的对象是“网络时代的得与失”,核心概念是“得与失”;高考题论述的对象则是“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核心概念是“问题与答案”。两道题目的问题指向都很具体,写作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而不是泛泛地讨论“技术是把双刃剑”“人与技术如何相处”等常见话题。

比如,单元研习任务聚焦“网络时代的得与失”,写作时可以肯定网络的正面作用,但论述重点应该放在网络带来的弊端上。材料提问“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关键在于分析“失去的是什么”。此外,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话题“人·技术·时间”同样涉及对科技发展利弊的思考。不过,这道题的论述对象是“人与时间的关系”,重点要论述“怎么做”,即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避免成为“时间的仆人”。

综上,备考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高考真题,总结同类话题的不同设问形式,开展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和把握论述对象与写作重点。

二是分析评分标准,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师评改学生作文时会发现不少共性问题,但如果只打分,不告诉学生失分原因,并不利于他们修改提升。因此,对评分标准的讲解很有必要。教师讲评作文时,应尽量选择不同层级的文章,引导学生对照评分标准相互打分,真正理解写作要求,在此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作文。

比如,笔者要求自己班级的学生围绕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进行模拟写作,并在讲评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三个评分关键点:(1)能扣准题目,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问题要有明确的回答;(2)能抓住重点,从原因角度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3)有情境意识,观点的论述应置于“现代科技发展”这一大背景中。以此为标准,将学生作文分成四类,并重点从二三类文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好修改与升格。优秀作文虽然质量高,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距离,选择有代表性的二三类文,更容易帮助学生明确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三是引入“虚拟论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考场作文之所以出现答非所问、重心偏移等问题,是因为考生往往只站在单一立场看问题,忽视了不同的声音,导致思想肤浅、自说自话。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教师可针对某一话题引入“虚拟论敌”,预设双方的分歧和矛盾,让学生运用辩论的方式进行观点的反驳或强调,使思考和论述走向深入、行文逻辑更加严密。

以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为例,写作时,可以先明确己方观点“问题不会越来越少”,然后设置观点为“问题会越来越少”的虚拟论敌,并进行反驳,包括质疑论据、攻击论证逻辑等。比如,虚拟论敌提出,对人提出的各种问题,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会在短时间内给出有思考深度的答案,极大降低了人的思考难度,因此人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写作者可对此进行反驳: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浅层次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深层的问题会不断增多,旧问题的解决也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如心理和情感层面的问题、价值判断和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等。

高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以立论为主,学生写驳论文的意识不强。引入虚拟论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质疑、批判和对话,做到写作时“目中有人”。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有被反驳的可能,就不会自说自话,而是多角度思考,减少表达漏洞,将论点阐释得更清楚、更深入、更有说服力。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为他们提供“三问”支架——这个说法成立吗?有没有反例?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成立?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完善逻辑链条,学会质疑与反驳。

考场作文是对考生写作水平的一次有效检验,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症结,寻求破解之道,在复习备考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聚焦问题症结 寻求破解之道——高考作文阅卷有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