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DSE报考门槛很低吗?不是连70岁老人和9岁神童都能考吗?怎么一转头,就有几十个“年轻力壮”的考生被挡在门外?
先说说背景。DSE,全名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常被称为“香港高考”,是本地学生报考八大(即八所政府资助大学)的主要通道。
但DSE的魅力早已不局限于香港本地——近年来,越来越多内地考生也盯上了这张“升学通行证”。
第二,香港八大对非本地生的录取比例已扩大,从20%涨到40%,对内地生来说,这等于直接翻倍的“上岸机会”;
第三,不少内地学生把DSE看作“曲线救国”的跳板。高考太卷?试试DSE;港校难申?走非联招;甚至有些家庭从初中就开始规划DSE路线,在内地读国际课程、报DSE培训班,做足准备“突击香港”。
去年是52宗,再往前一年只有11宗,增长趋势很明显。但奇怪的是,在官方眼里,这些被拒的考生,不是“不合格”,而是“不符合报考要求”。
啥意思?我们翻一下自修生报考资格,其实真的不难:
曾考过DSE或等同考试,或
正在或已完成“等同中六”的课程
对的,它确实很宽松,年纪不是问题,身份不是问题,只要你课程背景过关就能考。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能看到DSE考场里既有70岁爷爷,也有9岁神童。
很多内地机构虽然开设了DSE课程,但是否真的达到考评局认定的“中六等同”标准?这就是灰色地带。
不是说你说自己在上DSE课程,考评局就一定认账。你用的是谁的教材?老师有没有资质?课程有没有备案?甚至是不是在合法机构下注册?都可能影响报考资格。
所以这77人被拒,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报读的课程,在港府眼里根本不算数。
不过好消息是,今年也有169宗原本被拒的考生通过覆核成功报考,说明这事并非完全无解,但也说明一个现实:越来越多考生是在“踩边线”报考,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违规”。
局方表示,香港本地的“与考学校”制度已经很成熟,不考虑对境外课程再设一套标准。
这就让人有点头疼了——既不想承认外面的课程,又不设认证标准,那怎么让家长和学生放心选课?
许多内地家长申请高才、优才等签证,让18岁以下子女来港入读参加DSE考试,就可争夺1.5W本地生学额,并享有低廉学费,这就引起部分本地家长不满:
但它的开放也需要一个清晰、透明、可执行的制度配套。不然对考生不公平,对文凭考试本身的公信力,也是一种风险。
教育应当是一扇门,而不是一面墙。
如果真的有越来越多来自内地、甚至全球其他地方的学生愿意通过DSE来开启他们的升学之路,那看待这条路的“路标”是否足够清晰就至关重要。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在准备DSE的同学,不妨提醒一句:不是年满19就万事大吉了,课程背景、机构正规与否,也真的很关键。
尤其是在内地就读DSE培训课程的考生,更要提前确认你上的课,到底算不算“合格”。
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真正正视这件事,为这些跨境求学的年轻人,搭一座更清晰也更可靠的桥。
最后,你怎么看“内地生DSE报考被拒”这件事?你觉得制度的模糊是保护DSE,还是无形设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内地生扎堆考香港DSE,结果77人被拒!资格争议一文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