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省自然保护地保护中心
目前,湖南拥有武陵源、崀山等7处自然遗产,其中,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总面积达1180平方公里。这7处遗产地涵盖了神奇自然之美、独特地质地貌和珍稀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向世界呈现了“湖南精彩”。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何不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游历山川,去感受湖南自然珍宝的雄浑与细腻?
雾淞-周翔宇 拍摄
“惟有南岳独如飞。”清人魏源在其《衡岳吟》中,以传神之笔勾勒出衡山卓尔不群的神韵,仿佛它并非静止的山岳,而是将要振翅高飞的巨鸟,灵动而飘逸。这座盘踞湘中、北瞰洞庭、南临湘水的神山,自古便是华夏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地苍茫此独秀——衡山的“飞”来风骨
衡山的风骨,始于大地亿万年的“神工鬼斧”。它并非“刺破青天锷未残”的突兀,而是历经数次地壳的相对快速抬升与相对静止的稳定期,形成了世所罕见的阶梯型地貌。试想,自海拔不足百米的湘中盆地仰望,祝融、天柱等海拔逾千米的主峰构成了第一级雄伟的阶梯,如《述异记》所云“祝融峰之高,乃天柱也”,直插云霄,吐纳风云。其下,700-800米的东西向平行山脊构成第二级,400-500米的山峰再列第三级,直至山麓的红色丘陵岗地铺展为第四级,层层叠叠,井然有序。这不仅是地质的奇观,更赋予了衡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万千气象。
周翔宇 拍摄
万物生长共和谐——衡山的生命交响
在这“飞”来的山石风骨之上,生命以其特有的坚韧与智慧,应和着四时节律,谱写出和谐的交响。衡山,这片被誉为“亚热带植物基因库”的土地,是众多古老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
漫步山间,你或能邂逅水杉、银杏、金钱松这些历经冰川世纪而幸存的生命见证,它们承载着远古地球的记忆。更有诸多以“南岳”或“衡山”命名的凤丫蕨、金丝桃、青冈、毛竹等,它们是这片土地专属的自然徽章,深深烙印着此地的生态印记。尤为珍贵的中国罕见的绒毛皂荚,目前世界上仅在南岳广济寺发现了10株,其卓然独立的珍稀,更显衡山保育价值之重。
林深叶茂,鸟兽嘤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身披五彩羽裳,是山林的精灵。此外,灰胸竹鸡、红腹锦鸡、白鹇等2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在此世代繁衍,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和谐画卷。
绒毛皂荚
四绝胜境蕴禅意——衡山的天人感应
衡山的自然之美,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人的审美、感悟交融,升华为独特的文化意境,诚如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其中,“南岳四绝”便是这种天人感应的极致体现:
祝融峰之高:海拔1300.2米的祝融峰是南岳的最高峰。古人认为此峰“上承天阳,下蕴地灵”,相传为火神祝融栖息和安葬之所。登顶远眺,东望罗霄,西顾雪峰,北瞰洞庭,南眺湘江,天地壮阔,一览无余,李白《登高望远》诗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豪情或可在此处寻得共鸣。
藏经殿之秀:位于祥光峰下的藏经殿,因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大藏经一部存放于此而得名。此处“佳木葱茏,浓荫蔽日,奇花异草,飘红掠绿”,山溪曲水环绕,构成一派清幽秀丽的景致,恰似王维笔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宁静与秀美。
方广寺之深:隐于莲花峰下的方广寺,其“深”不仅在于山、水、林之幽深,更在于文化渊源之深厚。此处曾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与张栻“杯酒论文,相与唱酬”之所,亦是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船山)著书立说、寻求“道南正脉”的隐居之地。
水帘洞之奇:紫盖峰下的水帘洞,被誉为“紫盖仙洞”。众多泉眼流出的水汇集后自石壁下泻,白光闪闪,琼浪翻涌,声若雷鸣,构成一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景。
黄腹角雉
千年香火贯古今——衡山的信仰版图
衡山,更是一座信仰的山,一部流淌着祭祀文化的史书。对南岳的祭祀可追溯至史前有巢氏的柴望之祭。舜帝南巡,“至于南岳,柴。”(《史记·五帝本纪》)奠定了其作为国家祭祀重镇的地位。
这份信仰的厚重,集中体现在山麓的南岳大庙。这座我国南方及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其建筑本身就是一部融合的史诗。它是一座集国家祭祀、民间朝圣、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于一体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中轴线上是体现皇权礼制的庄严殿宇,东侧列八大道观,西侧布八大佛寺,形成了儒家思想为核心、释道两教各阐其妙、共尊共荣于一庙的独特文化景观。这种“一山容天下,一庙纳三教”的格局,不仅体现了衡山信仰的包容性,更折射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南岳庙会 舞龙
山魂永续,文脉长流
南岳衡山,它以亿万年自然演化的鬼斧神工,塑造了“独如飞”的奇绝风骨;以千年人文积淀的智慧光芒,铸就了三教共荣的信仰高地。它既是自然的珍宝,涵养百代生灵;也是文化的瑰宝,辉映千秋史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探秘湖南的自然珍宝(3)—南岳衡山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