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香港2025年第一季度的就职人士月入中位数升到22,500元,比去年同期涨了1100元。
尤其是35至44岁这一代打工人,月入中位数更是高达28,200元,在一众年龄层中稳坐“高薪王”宝座。
是的,你没看错。2025年2月至4月的失业率升到了3.4%,创下两年新高,也就是大约有13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与此同时,就业不足率也升到了1.3%,代表还有4.7万人“有工开但开不够”,工时缩水,收入也跟着缩水。
最受冲击的是哪些行业?建造业、餐饮业、住宿服务业,甚至连一向被认为“铁饭碗”的金融业也未能幸免。
近日,恒生银行裁员300人的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圈,也狠狠打了那些“金融业高薪稳阵”幻象的脸。
曾经人人争抢的金领岗位,如今也在“转型期”里步履维艰。
而更让人争议四起的,是这波失业潮背后的一个“熟悉又敏感”的话题:外劳输入。
近期,坊间出现不少声音,认为一些企业引入外劳之后,本地员工反而被削减工时甚至解雇。
“公司明明还在请人,但就是不请本地人”,有市民这样投诉。
特别是建造、餐饮、清洁等人手密集型行业,外劳进入的速度快得令人咂舌,很多本地工人直言:“我们不怕辛苦,但连机会都没有了。”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强调,本港人力政策始终以本地优先,雇主不得用外劳取代在职本地员工。
一旦发现违规行为,政府将祭出重罚,包括撤销外劳申请、禁止未来再聘等。同时,他也提到,政府已加强监察雇主行为,确保制度不会被滥用。
当然,港府的政策也起到了不少成效。
去年7月推出的“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至今已有超过4万人参加,促成了1.8万宗就职个案。
这组数据值得肯定,说明不少人也愿意在低谷中找回节奏,重新启程。
传统行业像建造、酒店、餐饮和零售,正在努力适应新的消费模式和市场节奏,一时间难免“水土不服”,失业率也随之走高。
但与此同时,像资讯科技、娱乐康乐这些新兴领域却在悄悄吸纳人手,不少岗位需求增长,失业率甚至出现下降。
这就造成了目前的困局:岗位增长在这边,人才滞留在那边。你要转型,但没技能;你想跳槽,但没经验;你看到岗位,却进不了门。
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做?
而对我们每一个打工人来说,比工资更重要的,可能是对未来的掌控力。
别等转型来敲门,不如主动出发去迎接变化。学习点新技能、拓宽一下人脉、多了解行业的风吹草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最靠谱的“护城河”从来都不是铁饭碗,而是你持续更新的能力。
所以别太慌,这场“月薪在涨、饭碗在晃”的修罗场,并不是真的无路可走:
只要政策更聪明、企业多点担当,而我们自己也愿意不时升级“技能系统”,那打工人的明天,不一定更容易,但一定更有底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月入中位数破2.2万,失业率却创两年新高?香港职场“反常现象”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