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第46页

文本解读|《送东阳马生序》的两处“不知”

发布于 2024-05-08 20:57:38

前段时间,古文《送东阳马生序》突然在网络上“走红”。这篇文章被收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为勉励其同乡后学马君则写下的临别赠言。文中,宋濂回顾了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强调了勤勉读书的重要,激发了许多人内心的共鸣。 再读这篇经典课文,笔者也有些新的发现。谈到自己的...

阅读(229)赞 (0)

《人民日报》总结的60条常被误用的成语,第一个就犹豫了!

发布于 2024-05-07 20:54:42

1.三人成虎 【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美轮美奂 【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3.炙手可热 【解释】手一...

阅读(185)赞 (0)

节气话农谚·立夏

发布于 2024-05-06 20:36:07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立夏,万物开始繁茂,温度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这个时节,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所以农谚有“立夏看夏”的说法。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部分地区气温仍较...

阅读(305)赞 (0)

文化|“簪花”习俗,原来唐宋时期就有了

发布于 2024-05-06 20:33:09

唐宋时期,男性头上插花是一种风俗与时尚,也叫“簪花”。宋代叶梦得《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生动表现了簪花习俗。唐宋时期簪花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礼仪簪花 《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婿具公裳,花胜簇面”的婚礼簪花习俗。如《水浒传...

阅读(248)赞 (0)

走近名家|“养生达人”白居易

发布于 2024-05-06 20:32:40

“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白居易对食物并不挑剔,讲究简单自然,新鲜应季。口味一定要清淡,新鲜菜蔬与粗粮是日常食谱。当然白居易并不是素食主义者,也吃鸡鸭鱼肉,只是“点到为止”,这和现在的饮食养生之道非常契合。“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白居易在冬天经常坐在自家院落中晒太阳。晒太...

阅读(232)赞 (0)

走近名家|戴望舒:《雨巷》之外的“雨巷诗人”

发布于 2024-05-06 20:32:07

戴望舒的诗,除了《雨巷》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其余我并不熟悉。近来发现他还有几首诗写得更有趣,打破了“雨巷诗人”的枷锁,让我看到一个在为爱而哀愁之外的丰富有趣的灵魂。 比如《我的记忆》,你可以说它是关于记忆本身的,也可以说它是写爱情的,或者表现生活的,都未尝不可。诗人自己很看重这...

阅读(219)赞 (0)

纠错|这几种数量表达错误,可别再犯啦!

发布于 2024-05-06 20:31:52

倍数是由基数词加量词“倍”构成的,如“一倍、三倍、十倍”。它用于数量增加的情况而不用于数量减少的情况。在表示数量减少时用倍数是常见错误,如: (1)彩电价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比以前下降了三倍。 在表示数量增加时,可以用实数(增加了五公斤),可以用分数(增加了三分之一),也可以用倍...

阅读(213)赞 (0)

悦读|苏轼咏耕诗词

发布于 2024-05-06 20:31:28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在从富阳去往新城途中,以清新活泼的笔调写下了《新城道中二首》,描写了农村的明媚风光和农民繁忙耕作的情景。 其中第一首堪称苏轼田园诗的代表之作。诗云:“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阅读(256)赞 (0)

争鸣|连词“和、与、及”使用辨析

发布于 2024-05-06 20:31:08

“和、与、及”是最常用的连词,但要把三者的用法区分清楚,有相当大的难度。笔者虽然从事新闻出版和语言文字工作多年,但一直没真正搞清楚“和、与、及”作连词时有什么区别,原因有两个:一是辞书和有关专著说得不清晰;二是出版物上的用法难以令人分清,似乎三个连词可以互相替代。本文梳理辞书标注...

阅读(310)赞 (0)

火红年代100条标语口号,句句振奋人心!

发布于 2024-05-06 11:16:40

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2,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3,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4,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5,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6,坚持无产阶级专...

阅读(290)赞 (0)